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公文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0333/2024-00056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4-08-29
  • 发布日期
  • 2024-08-29
  • 标题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发〔2024〕19号
  • 有 效 性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涪陵区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日期:2024-08-29 来源:涪陵区人民政府
字 号:

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涪陵区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2024年8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区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和区委六届八次全会工作安排,加速推进全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赋能、促产业提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服务融入全市“两大定位”,紧密围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支点、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发展轴重要节点、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现代化渝东新城主引擎、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形成以创新融合类服务业为支撑、数字化转型服务业为引领、功能性服务业为重点的“446”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全面提升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容量持续提升,打造具有涪陵辨识度和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7年,优质高效、布局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力争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市级链网平台工厂、A级物流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骨干企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大力创建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与“工业大区”、“制造强区”地位相匹配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二、突出融合协同创新,推动制造业能级加速提升

(一)提质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

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在涪陵布局,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打造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华峰低碳研究院和中试试验基地、卡涞科创中心、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重点创新平台。打造未来榨菜、页岩气、现代中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科创基地,建好建强西南大学涪陵研究院。持续推进“双倍增”行动计划,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重点引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投资等各类服务保障机构。聚焦制造业落地前的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完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谋划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重庆)中心涪陵分中心建设,大力招引一批优质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提升专利创造、运用和服务水平。到2027年,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100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招商投资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各园区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乡镇街道、各园区落实,不再列出)

(二)创新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全面融入全球设计之都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将设计融入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和商业运营全周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企业、工业设计师,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或与高校院所等相关机构共建行业设计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构建“设、研、产、销”综合设计服务生态体系。鼓励在产业园区用地或楼宇建设规划中划分“工业设计功能专区”,支持将老旧工业区改造成“工业设计产业园区”,谋划打造工业设计示范园区。积极推广“互联网+工业设计”,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定制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型服务模式。鼓励设计机构、企业参与各类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交流合作。加快布局创意设计服务,支持将枳巴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创意设计。到2027年,全区集聚工业设计相关机构和企业30家以上,建成国家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以上。(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发展专业服务业

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引导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建设行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升级建设市级榨菜质检中心,引进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快发展专业维修服务,聚焦先进材料、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专业维修服务机构和企业,探索搭建智能运维服务平台,实施模拟运行、状态监测、维修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涪陵综保区发展保税维修业务。加快发展工程技术服务,瞄准工程设计、勘察测绘、咨询服务等建筑业上游环节,加快引进一批专业化工程技术服务机构,鼓励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培育壮大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招标代理等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积极引育一批具有总承包能力的综合性制造企业、系统集成方案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27年,全区检验检测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全过程工程咨询骨干企业实现零突破。(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信息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招商投资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环保服务业

培育壮大生态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等绿色服务机构,引育节能减排投融资、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骨干企业,加快建设节能低碳服务市场。依托涪陵区市级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做大做强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深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相关科研院所、节能环保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联合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制造评价咨询、绿色标准制定、绿色改造等服务。鼓励企业搭建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发平台,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脱硫脱硝等技术研发及成果应用推广。深入推进涪陵高新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白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汽车零部件、废旧动力电池、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开展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服务。到2027年,全区绿色低碳环保服务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报废汽车回收量超过1万台,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委、区科技局、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突出数字化变革赋能,推动产业链价值跃升

(五)培育壮大软件信息服务业

深度融入全市“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枢纽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速集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及人才。以工业软件为重点,培育软件开发、信息服务、资质认证、系统评测、信息安全等全产业链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培育打造一批技术高超、前景广阔、示范性强的标杆场景,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和应用示范。研究出台专项软件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和基础软件平台提供商,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汽车软件等领域招商引资。力争到2027年,全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升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业

聚焦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提供专业化、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支持引导物流、快递嵌入制造业供应链链条,建设采购、分销、仓储、配送等全过程供应链协同平台,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支持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技术研发人才,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到2027年,成功创建市级链网平台工厂,基本形成覆盖全区乃至周边区县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交通运输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融合发展产业电商服务业

推进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深化与综合电商平台和垂直行业类电商平台合作。鼓励电商企业加强与生产制造企业合作,提供在线采购、网络直销等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农产品直播电商产业园,发展寄递物流、农村电商、普惠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融入全市数字农业电商直播“1+10+100+1000”产业体系。积极创建“邮运通”示范区县,完善乡镇电子商务、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布局。依托涪陵综保区,高质量推进市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跨境电商物流、报关、信保、融资、收汇、退税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招引进口型国际供应链“链主”企业、出口型第三方平台企业,支持企业自建或租赁海外仓。到2027年,全区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到30亿元。(区商务委、区交通运输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招商投资局、涪陵海关、市邮政管理三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丰富数据资源服务业态

加大培育数据要素型企业,推动数据要素产业集聚,支持企业开发数据安全等产品与服务。争取将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设立为区域性数据中心或行业数据中心,纳入全市统筹管理。加快发展数据生产产业,在先进材料、新能源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培育贴近业务需求的行业性、产业化数据商。积极创建国家级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培育引进数字内容企业,大力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影视创作、数字艺术展示等业态,鼓励发展泛娱乐、泛阅读、泛教育等多元业态融合的数字内容产业,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数字文化IP。到2027年,全区数据资源服务产业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数字文创、数字内容产业初具规模。(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文化旅游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突出功能性服务支撑,推动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

(九)做强做优现代物流业

围绕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依托铁公水综合联运体系和港口优势,深入对接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培育发展多式联运、保税仓储、冷链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等业态。充分发挥港口型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承载城市作用,提高粮食多式联运转换效率和粮食物流服务效能。依托龙头港获批开放优势,全面提升口岸服务水平,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快捷通关模式。打造辐射长江中上游、渝东南、川东黔北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网络,提升多层次通道枢纽衔接水平。强化物流市场主体培育引进,促进物流企业智能化升级。贯彻落实重庆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鼓励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引导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铁水联运”。力争到2027年,全区新增A级物流企业5家,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3%左右。(区交通运输委、区发展改革委、涪陵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快提升金融业服务质效

建立“智融惠畅”工程推进机制,强化落地见效。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及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地方金融机构,加快金融机构在涪集聚。探索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引导资本重点支持涪陵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产品、金融业态、服务体系创新,促进产融结合。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绿色信贷规模稳步扩大,依托重庆涪陵林权交易所探索发展碳交易,鼓励发展排污权交易。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竞争力。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确保全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27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力争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区政府办公室、人行涪陵分行、区国资委、区财政局、涪陵金融监管分局、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完善商务会展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资产评估、广告营销、品牌策划等商务服务,强化商务服务业企业培育,鼓励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在涪陵设置分支机构。制定涪陵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做精做强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白鹤梁旅游文化节等品牌展会,举办产业推介、政策宣讲、政企对接等招商引资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企业通过市场主导、社会化开发、政府支持等方式,重点培育和申办一批具有涪陵特色和影响力的专业品牌会议。推进会展业绿色数字化转型,创新办展模式。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试点,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赴境外参加专业性展会。到2027年,打造品牌展会1个,品牌节会1个,品牌会议论坛3个,乡村品牌节会10个。(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培育发展生产性租赁服务业

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汽车租赁、设备租赁等生产性租赁行业,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多形式多渠道融资。引进头部出行平台在涪陵设立租车分支机构,鼓励汽车制造企业拓展商务差旅、旅游出行、货物运输、教育培训、实验测试等汽车租赁场景。发展与本地产业相配套的农机租赁、装备租赁等特殊租赁新业态。到2027年,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实物租赁企业5家左右。(区政府办公室、区经济信息委、区交通运输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落实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千亿跃升”行动,大力打造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提高服务重点产业能力。加强劳务派遣管理,鼓励发展灵活用工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常态化收集和发布机制。完善高等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长江师范学院、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推动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落地涪陵。积极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到2027年,全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每年帮助实现就业或流动达到10万人次。(区人力社保局、区教委、区委组织部、区发展改革委,相关高等院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发展壮大会计审计税务法律服务业

加大招引力度,对接市内外优质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引入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本地事务所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在区内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务所拓展区外市场,壮大会计服务业。强化会计审计税务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积极开展涪陵区与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创新试点,引入法律服务高水平从业者,引领和鼓励中小律所转型升级发展,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到2027年,全区会计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律师从业人员超过300人,法律服务行业营业收入突破8000万元。(区财政局、区司法局、区税务局、区招商投资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十五)实施数字赋能提升工程

贯彻落实“数据要素×”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数据要素×金融服务”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重点行业开放应用场景,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参与应用场景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市一体化算力网络,争取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涪陵专区。丰富“产品+内容+场景”数据产业生态,构建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环境。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进数字技术与“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促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数据要素产业专业服务机构,支持数字产品在工业制造、社会治理、健康养老等场景的综合应用。(区大数据发展局、区经济信息委、区交通运输委、区政府办公室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坚持内育外引、梯度培育,招引一批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争取行业优质企业在涪陵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中小微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发展,构建优质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积极引导和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规范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数量。全面促进就业创业,持续推进“才聚涪州•引雁回巢”引才品牌和“就涪陵•创未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品牌建设,完善就业补贴、融资支持等扶持政策,不断降低创业就业成本,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留涪来涪就业创业。落实助企用工保障行动,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用工服务,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区经济信息委、区人力社保局、区招商投资局、区商务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实施平台载体提质工程

深入推进涪陵高新区科技研发集聚区、临港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争创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涪陵高新区升建国家级经开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信息、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做大做强涪陵综保区,依托市级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基地、市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等优势,重点发展国际物流、跨境电商、总部结算等领域。高标准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巩固增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平台功能。推动科创CBD、电商产业园等打造一批市级特色“星级”楼宇。加快提升龙头港物流园区核心承载功能,重点发展多式联运、供应链集成服务、仓储物流等领域,适时申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交通运输委、涪陵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实施产业融合突破工程

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1+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支持涪陵高新区和企业开展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科技服务渗透融入制造业研发、生产、流通等全生命周期,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西南大学涪陵研究院、市畜牧科学院涪陵分院等科技力量,提高农业种子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涪陵园区,打造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基地和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形成粮食“产购储加销”和物流中转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融合发展。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电商集散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区交通运输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实施开放合作深化工程

深化周边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两江新区至涪陵区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与两江新区在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领域合作。联动长寿区共建“涪长”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在共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度合作。依托龙头港国家级水运口岸、西部陆海新通道涪陵始发班列等开放优势,拓展与RCEP成员国服务贸易合作,持续推动榨菜类、船舶海工两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涪陵联动创新区建设,结合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区商务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交通运输委、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卫生健康委、涪陵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实施人才引领驱动工程

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服务业领域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开展高级人才寻访,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科技领军人才,聚力引进海归、博士、硕士等高端技术人才。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吸引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一)强化统筹协调

建立涪陵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协调机制,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日常工作,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组织落实好行动方案中的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负责人和经办人,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方联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作体系。

(二十二)强化政策扶持

梳理全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项目、平台载体和集聚区发展情况,提前谋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国家、市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推动现有政策整合优化,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出台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服务。

(二十三)强化项目支撑

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按照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抓好推进落实,确保重点项目尽快投产增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和培育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建立全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库,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市级重点项目库。盘活存量低效用地,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平台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

(二十四)强化监测评估

密切跟踪国家、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进展,探索建立涪陵区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统计分类、指标体系,动态监测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情况。压实各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对行动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度、督导考评。

(二十五)强化宣传引导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政策精准解构、智能匹配和主动推送。加强对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典型经验、新业态、新模式、服务品牌的宣传报道,助推相关企业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行业协会、中介机构、非营利事业单位等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逐步完善产业生态。


附件:涪陵区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任务分解表



分享文章到:
Baidu
map